第214章 自囚东宫-《大理寺小郎君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元博没有进城之前,内阁只召见萧笙和红衣人,这个举动早就让他猜到了猫腻。
    公主被俘一事,可大可小。
    最好的情况是,内阁将所有的罪责都归结于突厥人,因而将此事淡化。
    设法与突厥人谈判,救回公主便是。
    最坏的情况,则不外乎内阁不仅要将罪责推给突厥人,也会对元博这个负责拱卫公主安全的“使官”一并处置。
    但最终内阁只是召见了萧笙和红衣人,对元博这个原则上负主要责任的“使官”只字未提。
    一开始,元博以为内阁不处置他,是另有原因。
    例如说,将罪责东引,施加到太子萧坚的身上。
    深思过后,又觉不对。
    太子与红衣人沆瀣一气,本就打算要以萧玥儿为代价,促成自己心中的大计。
    也就是说,萧玥儿的被俘或者被杀,都是可以预见的。
    那么,太子应该早就想好了对策,内阁官员再怎么祸水东引,他都不应该有事才对。
    因为,本就是他主导了萧玥儿的事情,事先肯定做到了掩饰和对策。
    内阁官员应该找不到对太子“逼宫”的借口。
    结果却是,太子下了罪己诏?
    这俨然不符合常理,谁因为萧玥儿被俘之事获罪都有可能。
    唯独是太子,元博眼下觉得毫无可能。
    回到车厢中,元博凝重之色,将内阁的旨意交给万宗德,沉声道:“先生,太子居然下了罪己诏,声称他会为公主被俘一事担责,并承认他本就属意公主去突厥送死...”
    万宗德眉目一寒,从元博手中接过那份罪己诏,目光扫过后,面色阴沉不定。
    严格来说,万宗德任职国子监时,也教导过萧坚。
    萧坚从本质上,也是万宗德的学生,元博的师兄弟。
    这层关系,让元博一度以为,皇帝此时昏迷,一旦无法醒来,朝中三子夺嫡,万宗德若一定要选一人拥护的话,肯定会选择这位太子。
    而太子素来也是极为看重万宗德,刚刚获得监国之权时,转眼就将万宗德拉入了内阁。
    由此,可见一斑。
    第(1/3)页